導語:北京正在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而人才是核心。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近日發布了《2017首都“創新人”大數據研究報告》(簡稱《報告》),運用大數據工具和方法對首都創新人群規模、結構和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北京正在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而人才是核心。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近日發布了《2017首都“創新人”大數據研究報告》(簡稱《報告》),運用大數據工具和方法對首都創新人群規模、結構和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我們將‘創新人’界定為,一群具備較高素質和能力,同時具備創新意愿和熱情的人。”該《報告》主持人、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關成華教授說,歷時半年完成的報告顯示,320萬的“創新人”為北京科技創新提供了巨大的“人才池”,但也面臨老齡化、創新成本高等巨大挑戰。
首都“創新人”數量遠超硅谷
《報告》顯示,首都“創新人”具有三大特征。從規模特征看,總量巨大,遠超硅谷。其規模為320多萬,占北京常住人口的14.8%,平均每7個北京常住人口中就有1個“創新人”,總數超過硅谷所在地——舊金山、圣荷西和奧克蘭三大城市的總人口之和。數量龐大的“創新人”為北京科技創新提供了巨大的“人才池”。
從結構特征看,性別差距不明顯,青年為主。首都“創新人”男女性別結構為57.7%∶42.3%,男性略占優勢,女性也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年輕“創新人”中,女性所占比例越來越高,說明首都女性的職業發展空間越來越廣闊。主要以中青年為主,50歲以下占比77.7%。
從空間特征看,工作地集中,“職住分離”。首都“創新人”工作地在城市中心,包括海淀、朝陽、東城、西城、豐臺,集聚效應顯著。居住地相對分散,東城、西城等城區工作屬性明顯強于居住屬性,昌平、通州等城區居住屬性明顯強于工作屬性。“職住分離”,需要跨區通勤的人數為83萬人,超過總數的1/4。
面臨老齡化、創新成本高等挑戰
當前,首都“創新人”創新發展面臨三重挑戰。首先是供需矛盾突出。我國大力推進創新,創新發展階段對人力資本增長要求很高,但北京常住人口中本科及以上學歷人數占22.61%,大幅落后于波士頓、舊金山這兩個創新中心城市的46.6%、55.5%。
其次,面臨人口老齡化的潛在威脅。未來5年內,60歲以上人口占比上升為11%,進入嚴重老齡化階段。北京未來“創新人”需求仍然旺盛,但北京對“創新人”的吸納在減緩,這既有其他城市吸引力增強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北京近年來控制城市規模、疏解首都功能主動行為的結果。此外,制度約束是其發展的重要因素,首都“創新人”中外地戶籍的比例占56.4%。但近年來取得戶籍的首都“創新人”比例呈現下滑趨勢,“戶籍鴻溝”已影響北京對外來“創新人”的吸引力。
第三是創新成本較高。從通勤時間看,首都“創新人”單程平均通勤時間46.7分鐘,14.3%的首都“創新人”單程通勤約80分鐘。不包括環境、社會等損失在內,僅以經濟損失核算交通成本,每年通勤時間造成潛在經濟損失約1300億元,超過2014年全國一半左右的地級市和西藏自治區一年的GDP總量。
考量創新人需求,改善城市創新環境
面對現狀和發展問題,《報告》提出人才即財富、知識即資本、城市即居民和治理即服務的4項建議。
“人才即財富,應重新界定創新人才,明確首都創新優勢和潛力,以人才中心建設促進創新中心建設。”關成華說,“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必須培養、吸引、留住和用好人才。從國際經驗看,創新要成功,需構建多樣性的創新團隊,需不同類型、層次、文化背景的人才。北京要有‘大人才’視野,高度重視和合理評估自身人才優勢。”
知識即資本是指加強教育、培訓、健康多元投入,提升城市人力資本質量。“創新人力資本存量不可能是由一次性投資而形成的,必須不斷投資,不斷對創新人進行再教育和培訓,建設終身教育體系,構筑學習型社會。”關成華說。
城市即居民是指動態考量創新人群需求,以需求促供給,改善城市創新環境。北京正處在城市快速發展期,“應看到城市規模擴張特別是創新人群體規模增大,帶來巨大的市場潛力。我們應通過創新引導增加供給”。關成華說,如在工作地提供數量較多、生活配套良好、租金優惠的人才公寓,解決“職住分離”問題。上海在外灘等中心區域建設了上千套金融人才公寓,珠海配套的人才公寓前3年租金僅為市場平均價的20%等。
治理即服務是指以人為本,提升治理能力,突破制度約束,通過“好的治理”實現“好的發展”。北京應將疏解功能與完善治理結合起來,在當下與未來之間做出公平合理的權衡取舍,消弭“戶籍鴻溝”,推進“福利均等”,建設包容性社會等。
(責任編輯:韓夢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