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縣域創新驅動發展的若干意見》,部署推動縣域創新驅動發展工作,打通縣域這一創新發展的“神經末梢”,更好地助力創新型國家建設。《經濟日報》記者就此采訪了科技部副部長徐南平和有關專家。
抓住創新“主戰場”
“在區域創新體系中,縣級處于對上‘通天線’、對下‘接地氣’的重要位置,是創新驅動發展的主要戰場和前沿陣地。”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農村與區域發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偉楠說。
徐南平在基層調研時發現:縣級獨立設置的科技管理機構比例正呈逐年下降趨勢。2010年縣級獨立設置的科技管理機構比例為80.7%,去年則一度下降到50%。徐南平認為,這一現象主要原因是區域發展不平衡。縣域量大面廣,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區域發展不平衡大大制約了縣域創新發展。
針對上述問題,《意見》明確推動縣域創新驅動發展工作,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創新驅動、人才為先、需求導向、差異發展。《意見》還提出,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加快形成具有縣域特色的創新驅動發展路徑;堅持分類指導、精準施策,結合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定位,因地制宜確定縣域創新驅動發展的目標和任務,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社會轉型,推動實現縣域差異化、可持續發展。
破解創新“腸梗阻”
“縣域科技創新基礎較弱,影響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徐南平表示,縣域創新發展“底氣”不足,主要體現在錢財支撐(即研發投入)和人才支撐不足上。
以錢財支撐為例,有關統計顯示,2015年全國R&D經費(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為2.1%,北京達到5.95%,全國縣域平均水平卻不到1%。“從地方層面看,貧困地區縣本級財政困難,保運轉保民生壓力較大,用于科技創新的經費有限。”王偉楠分析說。
人才支撐狀況同樣不容樂觀。根據王偉楠提供的數據,參與2013年縣(市)科技進步考核的2035個縣和市,萬人擁有專業技術人員數僅為270人,而同期全國萬人擁有專業技術人員數將近400人。
為有效破解阻礙縣域創新發展的這一“腸梗阻”,《意見》提出,要發揮企業家在縣域創新驅動發展中的關鍵作用,營造有利于創新型企業家發展的良好環境;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支持科技領軍人才、高技能人才、專業技術人才等到縣域開展創業服務,引導高校畢業生到縣域就業創業,推進農村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推廣“科技鎮長團”“博士服務團”等模式,發揮鄉土人才等農村實用人才作用,提升縣域人才集聚和創新管理服務能力。
近年來,一些縣域深入貫徹全國科技創新大會精神,已有了可喜變化。王偉楠舉例說,寧夏中寧縣堅持以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為抓手,在數輪機構改革中保留獨立科技局并持續加大投入,完善科技管理、技術服務等職能。截至目前,全縣共引進、培育各類人才15140人,達到全縣總人口的4.34%,有力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打造創新新引擎
“將科技創新擺在核心位置,打造創新新引擎,是推動縣域走出一條從‘科技強’到‘產業強’再到‘社會經濟發展強’的新路徑。”徐南平稱。
浙江省新昌縣的嬗變是好的注腳。2016年新昌研發經費占GDP比重達4.45%,通過抓科技創新,經過10年努力,新昌已實現從浙江省次貧縣到全國百強縣、從浙江省重點污染縣到國家級生態縣的跨越,不僅贏得了金山銀山,也守住了綠水青山。
如何打造縣域發展新引擎、培育增長新動能?《意見》部署了培育壯大創新型企業、加強創新創業載體建設、創新驅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等八大重點任務。加強創新創業載體建設即是其中的一個“重頭戲”。《意見》要求,有條件的縣(市)建設創新型縣(市)、創新型鄉鎮,可以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農業科技園區等創新創業平臺。
專業鎮是一個具有廣東特色的區域產業集群發展載體,也是廣東省傳統產業和特色優勢產業的主要集聚地。2016年廣東省有413個專業鎮,數量只占全省建制鎮比例的26.1%,GDP卻達2.92萬億元,占全省GDP的36.7%。其中,佛山、汕頭、東莞專業鎮經濟貢獻度均超過75%,成為縣域創新驅動的鮮活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