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煙臺市緊緊圍繞中央和省關于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部署,狠抓科技改革、政策支撐、企業創新和產業發展四個關鍵點,全市的科技綜合實力不斷提升。
一、以科技改革為切入點,深化科技體制創新
一是改革科技計劃支持方向。制定出臺《關于深化科技計劃管理改革的意見》等文件,積極調整科技計劃的支持方向,進一步厘清市場和政府投入的邊界,發揮政府科技資金對不同科技創新領域穩定支持和競爭支持的導向作用,實現財政資金效益大化。對于市場作用不明顯和需要長期投入的基礎前沿研究、公益性研究、創新載體建設、高端科技人才和團隊以及事關全市重點轉調領域的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研究,主要采用“前補助”的方式進行穩定連續支持;對于企業根據市場需求及自身發展需要先行投入研發資金組織開展的技術創新,主要采用“后補助”的方式予以支持,按照上一年度企業可加計抵扣研發費等核定途徑給予一定比例補助獎勵;對于企業的科技成果轉化活動,主要采取基金進入方式進行支持。
二是改革科技經費支持方式。綜合運用“投”、“補”等多種經費使用方式,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投入科技創新領域,逐步建立全市財政資金、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多方投入科技創新的新格局。自2013年起,每年拿出1500萬元設立“煙臺市科技型中小企業信貸風險補償專項資金”,修訂出臺了《煙臺市科技信貸風險補償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在科技信貸業務上采取“專項資金”+銀行、“專項資金”+擔保公司+銀行、“專項資金”+保險公司+銀行三種模式,突出發揮“專項資金”的增信服務、風險補償和信貸補貼功能,進一步調動合作金融機構和科技型企業的積極性,有效降低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貸款門檻和貸款成本。2015年,設立3000萬元的“天使投資引導基金”和“成果轉化引導基金”,引導社會資金加大對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等產業領域的投資,對初創期、成長期的科技型中小微型企業予以扶持。
三是改革科技管理運行機制。圍繞建立“統分結合、各負其責,一頭申報、分頭監管”的公開透明、科學高效的科技管理機制,堅持“權力小化、服務大化、政務陽光化”宗旨,在全國創造了“兩個率先”:科技立項在全國率先建立了“網上申報、網上評審(異地)、網上公示”和“按分排序、上線提檔、聯合考察、擇優立項”的機制,堅持實行9項工作規程,做到了科技主管部門、項目申請人、評審專家“四不見面”,確保了科技計劃立項的公正和陽光;科技獎勵在全國率先用技術手段將項目申報、專家遴選、專家評審等10項流程嵌入信息化網絡工作平臺,以系統的自動化取代了人工操作,杜絕了人為因素,實現了“制度加科技”的雙重約束,有效保證了評審的公正性。
二、以政策完善為支撐點,優化科技發展環境
一是不斷強化政策支撐。近年來,先后制定出臺《關于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建設創新型城市的決定》、《關于加強科技創新推動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的意見》、《煙臺市科技創新“六個十”工程實施意見》、《關于加快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意見》等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性文件,在科技投入、成果獎勵、創新平臺建設等方面不斷加大扶持力度。已草擬完成《中共煙臺市委煙臺市人民政府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5-2020)》,文件采取“1個主文件+N個配套子文件”的模式,今年10月底前將出臺主文件及10配套子文件。
二是不斷完善科技激勵機制。目前,煙臺市科學技術獎勵共有科學技術高獎、科學技術創新獎、科學技術合作獎、科學技術進步獎、技術發明獎、自然科學獎六個獎項,是省內設立科技獎勵項目多的地市之一。高獎獎金由原來的10萬元提高到30萬元,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獎金分別由1.5萬元、8000元和5000元提高到7萬元、4萬元和1萬元,激勵和引導科技進步與創新。
三是全社會研發投入不斷增加。在政府科技投入資金的引導下,全社會R&D經費投入由2007年的40億元增長到2013年的169.05億元,R&D經費投入占GDP的比例由2007年的1.42%增長到2014年的2.82%。
三、以企業創新為著力點,提升區域創新能力
一是強化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支持研發經費占當年銷售收入的比例達到3%以上、具有研發機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優先申報市計劃,優先推薦申報國家、省計劃,由有條件的企業牽頭組織實施產業目標明確的重大科技項目,充分發揮企業作為投入主體、研發主體、市場主體的作用。“十二五”以來,全市共列入省級以上科技項目710項,其中國家級項目214項,共爭取科技項目經費11.05億元;煙臺企業作為完成單位共獲得4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成為全國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多的地級市。
二是加強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目前,全市已建成5處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企業重點實驗室、2處國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86處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7個省級企業重點實驗室、25家省級企業院士工作站,為提升全市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奠定了堅實基礎。2015年,“煙臺市產業導航服務平臺”一期工程已正式上線運行,通過整合拓展項目、成果、人才等科技資源,加快科技與產業融合,引導全市產業發展。出臺了《煙臺市科技企業孵化器認定管理暫行辦法》,設立科技企業孵化器專項資金,對孵化器的在孵企業房租減免、免費提供公共技術服務、公共科研服務平臺儀器設備購置等所發生的費用進行補助,批已認定煙臺市科技企業孵化器9家,煙臺市科技企業孵化器培育單位6家。推動了科技企業孵化器工作快速發展。
三是大力實施協同創新。通過“借梯登高”、“借力發展”,走出一條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持續創新的產學研合作之路。目前,全市90%的規模以上企業與大學和科研單位建立起合作關系,90%以上的專利技術來自企業與科研單位的合作攻關,90%以上的科技成果來自產學研合作,先后成功引進了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煙臺分所、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煙臺分所等一批高層次科研機構,為提升全市原始創新能力發揮了重要作用。2015年,煙臺市積極開展了兩院院士拜訪和高校院所大走訪的“兩訪活動”,積極發布本市需要,深化產學研合作。今年5月份,中集來福士與烏克蘭巴頓焊接技術研究所簽訂合作意向書,就在本市共建“中集焊接技術研究院”事宜達成一致。9月份,中集來福士與哈爾濱焊接所共建了“海工裝備焊接工程實驗室”。
四、以產業發展為落腳點,推動經濟轉型升級
一是加強對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頂層設計。為進一步理清煙臺市的優勢產業、特色產業、潛力產業,2014年7月份,在全面調查、梳理和分析的基礎上,研究形成了《煙臺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調查分析報告》,在全市加快工業經濟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工作會議下發,明確了煙臺市今后產業發展方向和目標,加強創新環境建設和政策引導,推動本市高新技術產業做大做強。
二是加快發展新興產業。今年上半年,全市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3648.98億元,同比增長9.78%,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為41.01%,產值和比重居全省第1位和第2位。目前已形成電子信息及電子材料、整車制造及汽車零部件、新型鋁材、船舶制造、生物醫藥等六大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已建成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3家、國家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3家、創新型產業集群1家。通過產業集群實現的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到全市總量的2/3以上。
三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通過利用高新技術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取得明顯效果,全市初步形成了電子信息、新材料、先進制造、生物醫藥技術為主導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格局,四大領域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到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的90%以上。目前,全市涌現出了以登海種業、麥得津、綠葉制藥等為代表的一批致力于高新技術研究、轉化、推廣的原始創新企業群體,以叢林集團、冰輪集團、玲瓏橡膠等為代表的一批致力于產學研合作的集成創新企業群體,以萬華集團、泰和新材、正海集團等為代表的一批敢于面對國際寡頭技術封鎖和壟斷、致力于引進消化吸收核心技術再創新的企業群體。